找到相关内容850篇,用时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永嘉证道歌》原作者溯源并歌文比较

    禅师教人凝心入定,住心看净,起心外照,摄心,缘此不同。[75]  而神会认为六代以来均采顿教,他也解释不认同渐教的原因如下:  皆为顿渐不同,所以不许。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,单刀直入,直了见性,不...当一个宗派逐渐形成,而且成为所有教派的佼佼者时,或许就须面临其它竞争教派对其教源的质疑;然而距佛教创始者──释迦摩尼佛圆寂后的时间愈长,即使宗派的人士对自己教源,有时也无法拿出充份有力的证据来作说明...

    陈盛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3160186.html
  • 净土宗教程第四编

    阿弥陀佛之德;无量光寿二愿,广摄阿弥陀佛一切愿。无量光寿二愿的德用之所以如此广大,无量光寿名号之所以如此神妙,亦与众生心性同构相感的特性有关。蕅益大师指出:“当知光寿名号,皆本众生建立。以生佛平等...十方三世诸佛同如来涅盘三德,故从深层意义理来说,世自在王佛的加持,亦即表证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对法藏菩萨共有的加持。换言之,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肇启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成立,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共同参与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1660592.html
  • 密宗传承史略

    不同,也有其独立性。《大日经》是密教"胎藏界"的根据经典,旨在表现众生本来具有的如来清净理性;但由大悲哺育,犹如胎儿怀在母胎,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,因此譬喻为"胎藏" 具有摄持、含藏、本觉、理、因、化地等诸义,故名"胎藏界"。  《金刚顶经》则是"金刚界"的根据经典,旨在表现如来的智德,其体坚固,不为一切外物所损坏,俱有智、果、始觉、自等诸义,故名"金刚界"。"金"、"胎"相对,二者合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3960615.html
  • 从无边慈辉中发挥无上大愿

    从无边慈辉中发挥无上大愿   释仁俊   一切诸佛所与所行的,概括地说:不外乎圆智与大悲。圆智的特质特能:破自我离颠倒,外献我所济穷乏。大悲的普涵普摄:立提顽恶方便道,久久不舍普含度。诸佛于因地...,菩提心体见与持行的,便都是的的实实的菩萨道;菩萨道的实得充分净恢,悟入了诸佛圆觉中的一分或多分,便与诸佛分分明明的见面通心了。到此境地,菩萨对佛陀的感恩与欢喜,真非语墨所能表达的了,由于的实际...

    释仁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5960814.html
  • 马祖与慧能禅教学精神之比较

    救不可得”19 经教教理的最终指归也是指向自心自性本源的,自心善知识就是自性本源,自识自自性本源才能真正解脱。所以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废弃经教教理,而在于以自心本源融通教理,在于要把经教教...中;性使化身行正道,当来圆满真无穷”29就是说法身本源自性不离我们的实际生命,就体现在实际生命现象的化身中,所以我们应该在化身的实际生命中、体证法身本源。   马祖显然继承并大大推进...

    伍先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5061406.html
  • 马祖的思想与时代精神

    法师问禅师。嵩岳普寂禅师、东岳降魔藏禅师,此二达德皆教人坐禅,凝心入定,住心看净,起心外照,摄心,指此以为教门。禅师,今日何故说禅不教人坐。不教人凝心入定,住心看净,起心外照,摄心照,何名坐禅。和...,如下:   更重教汝,好自闲静身心,一切无所攀缘,端坐正身。令气息调,征其心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。好好如如,稳熟看,即及见此心识流动,犹如水流阳炎,叶叶不住。既见此识时,唯是不不外。缓缓如...

    伊吹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5161408.html
  • 论敦煌净土教赞文

    广引经论,使无念思想的内涵更为丰富。无住强调“圣者,常住于无念”、“不动,是无上大乘”的观念,突出无念的实质。 总之,蜀地禅宗的崛起,以南宗的顿悟为主旨,以提倡无念为宗。P.2125、...结音,呗者短偈以流颂,比其事义名异实同。是故经言: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之谓也。(4) 慧皎乃至道世所说的偈赞,多为佛经法会的作梵之时,供人唱诵的长短偈语,与典中的颂扬佛德则不尽相同。在中国古典文献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2561505.html
  • 巴蜀高僧破山海明禅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

    访师问道的重要做法。而破山已然证悟,看来他参学四方,目的是向善知识印证自己的禅悦境界。   1.憨山德清谈妙明真心  憨山大师(1546—1623),名德清,字澄印,以憨山为号,与株宏、真可、...保,赐冠服、象笏、玉带,兼食二禄。后来又进为少师,赐银章一枚,并以印文“绳愆纠缪”四字相赐;明宣宗朱瞻基也赐蹇义银章一枚,并在文明门为他修建了华丽的府第,以示表彰;明英宗时,蹇义因病卧床不起,明英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5761786.html
  •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(1)

    持菩萨戒。羯磨说戒皆作菩萨法事。菩萨律藏常诵不绝。言宗趣者。语之所表曰宗。宗之所归曰趣。此经正以心行为宗。证觉利生以为其趣。言心行者略有二门。一教正行门。二诫恶行门。教正行者。即经初说三贤十圣之行...可知。此初地中举章门。言平等慧体性地者。平等慧者能证智也。体性者所真也。地即总也。次行相中。真实法者证门也。真实化者外化门也。具此二利言一切行。真无漏行正感佛果言华。实破闇种名光。遍证法界言满足。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561868.html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2)

    第五层说通宗不通之理,言行相违,说和行不一,即是说通宗不通。言行一致,说通宗亦通。关于“宗通说通”出自《楞伽经》卷三。宗通,指修行者超越一切心、意、意识而自的自觉圣境界。亦即经过修行实证而对佛性的...:无无无。是名毕竟。问:云何是无,云何是无无?答:于外不染色声等,于不起妄念心,得如是者,即名为。得之时,不得作证想,即名无也。得此无之时,亦不得作无证想,是名无,即名无无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862085.html